为什么不能在意大利做OK的手势?
这是个流传于欧洲的传说,并不是始于美国。 据说,中世纪欧洲的某位国王有一次在打猎时迷路了,天色将晚,王宫又遥远无比,此时他遇到了三个正在行经的牧羊人(真幸运!),便向这三位问路。由于语言不通,国王无法直接询问“我在哪”或“你去哪里”之类的问题,就做了个“O”的手势——“我(o)在哪(k)”,希望这仨羊倌能理解他的意思。
果然,羊倌们心领神会地齐喊——您不是在“ok”,就是在“ok”,因为“ok”的意思就是“行”“好”“没问题”等等。国王大喜,连声道谢后各自分别。 后来,这种传递信息的办法传到了美国。那时没有文字表达“ok”,人们就用图画来表示,于是出现了很多类似漫画里那样“手比ok画”的图片。
1938年在好莱坞的电影《绿野仙踪》里,当桃乐茜对奥兹说“一切顺利!”时,就摆出了这个手势——当时,这已经成了日常交流的惯用方式。 后来,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美国一个电台主持人开玩笑地说,德国战败已经是“ok”的了(意译)“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We will let you know when it is o-kay to celebrate." 这个玩笑迅速传遍全球,“ok”也由此成为了“万事俱备、大功告成”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