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结婚率高吗?
作为新西兰国父的新西兰人约翰帕夫洛维奇,他的童年是在俄国的乡村度过的。青年时,他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并参加了领导起义,1904年他被迫逃亡新西兰。帕夫洛维奇很勤奋,学会了新西兰式的英语,并做了些销售工作。1907年,新西兰的工人大罢工,使他以一个职业演说家的身份走上了历史舞台。1912年帕夫洛维奇在奥克兰创办了《新西兰信使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帕夫洛维奇公开呼吁新西兰政府对德宣战。
帕夫洛维奇是自由党人,1922年创办了新西兰共产党并任第一支部书记。1923年,帕夫洛维奇作为共产党候选人,当选为奥克兰市参议员。1925年10月22日帕夫洛维奇与萨姆森·埃莉诺拉举行婚礼。埃莉诺拉是奥克兰市参议院的成员,出身于工厂主的英国家庭,自幼热爱文学,崇尚自由。婚后,两人迁往奥克兰,在一间出租住房里居住,经济状况很不稳定。1937年5月29日,约翰·帕夫洛维奇在奥克兰去世,遗体安葬在奥克兰市公墓。
帕夫洛维奇一家五口:阿达,萨姆森,玛格丽特,约翰和彼得。夫妇俩婚后先后生了三个孩子。女儿玛格丽特,由于严重耳病,自幼就在新西兰国内由送牛奶的父亲抚养。第二个孩子是萨姆森,继承父亲的事业,当了报人,1956—1958年曾两度出任奥克兰市议员。
约翰和埃莉诺拉的幼子彼得后来成了新西兰政治活跃分子和小有名气的人。年轻时,他曾作为无党派人士分别于1951、1954、1957年三度被选入奥克兰市议会。1958年在约翰·格伦尼斯·奥金茨克斯领导下,奥金茨克斯—卡尔弗联合党成立。该党的政策主要是反对党右翼的政策,即主张企业垄断和扩大军界。之后,彼得·帕夫洛维奇在奥克兰市长委员会任职。1962年他离开奥克兰市,移居威灵顿,重新出任《北方信使报》主编,直到1967年这一家人的经济状况才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