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接受外国移民?

关姓名关姓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看了一些回答,咋都没说到点上呢! 中国政府之所以一直严控制外国人入境(包括合法移民和非法移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人多了,而且是多很多的那种! 中国的官方统计人口数一直是让人诟病的,总是少算很多人,如果按照官方数值计算,现在中国已经远超14亿,几乎是美国人口的2倍。而实际可能更多,因为我生活在东北某小城市,这里外来人口已经超过本地人口了。

以美国的人口政策、生育政策和福利制度来看,即使加上非法移民,美国人口爆炸也是不可能的。可以对比的都是合法移民。 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每年接受的移民数量是低于中国的(考虑到中国在近代没有放开移民政策,而且有“只来不多”的情况,也就是清朝时还有籍没人口的现象存在)。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战乱,中国政府也曾鼓励过移民。但是,数量并不大。50年代至60年代,由于中苏交恶,苏联难民涌入中国,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70年代末开始,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开放部分沿海城市,引进外资,此时也引入了“人口红利”的概念,劳动力供给大幅上升。从80年代到90年代,每年平均增长30万左右,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并不多,但是要知道当时全国户籍人口只有11亿,每年净增百万以上的外来人口,自然会对当地造成一定压力。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大增。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家陆续出台了多个刺激农民工再就业、保护低收入群体的政策。除了边境线少数地区外,大部分国土上都接受了大量移民。 当然,接收移民对经济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过程。但是,这种依靠低廉劳动成本获取的短期经济效益是以付出环境代价为成本的。从长期来看,对中国这样一个资源有限、环境承载力弱的国家来说,并不是件划算的事。

瞿琳萱瞿琳萱优质答主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岁月中,人口流动和迁移是十分普遍的事情。有的是被迫迁移,有的是自发迁移,有的是经济迁移,有的是政治移民。尤其是20世纪是人口大流动、大迁移的世纪。人口迁移是社会发展和世界进步的一种动力,它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融合和交汇,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中国是个例外,中国人几乎可以往世界各地去移民,但中国本土却少有外来移民。一个十多亿之众的巨大市场,一种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却对外来移民不接纳。中国这一特殊的国情,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怪圈,一桩难解之谜。

其实,中国人排斥外来移民是有条件和对象的,并非不接受外来人口。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中华文化圈和汉语语系圈,在1600——1800年的两个世纪中,中国作为东亚地区的强者和中心,曾接纳大量东南亚各国的华侨,他们同汉族人结合形成的“土生华人”,就地定居下来,成为当地居民。像菲律宾的“摩洛人”、马来西亚的“巴必人”、越南的“越南华”等等,这种自然融合和演变的“移民”在中华文化圈和汉语语系圈是无限制的、是敞开的,且被社会和文化认同的。但是,向以 “天朝大国”、“礼仪之邦”自居的中国本土却对国外“夷狄之民”是高度防范和严加控制,只有经过“剃发易服”,“三拜九叩”跪求于“天朝国门”者方可 “入籍附民”。

综观中国5000年的历史沿革,1800年的王朝更迭,外来移民的本土化演变,经历漫长坎坷,最终成为“炎黄子孙”,被纳入“五十六民族”成员者有:“鲜卑”、“羯”、“氐”、“羌”、“匈奴”、“柔然”、“突厥”、“吐蕃”、“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至少10多种古代民族成分。这些外来移民融入汉族是在“中华一体”、“以夏化夷”的民族融合中完成的。纵观世界民族史,民族融合有“分和有无”和“有和无分” 两大类型,像美利坚合众国属于前一种类型,而中华民族则属于后一种类型。

“分和有无”式的民族融合,是美利坚合众国在建国200多年中经过“西进运动”和“淘金热”大量吸收外来移民,包容不同语言、 文化、 信仰后裔,在“大熔炉”中“分”而“和”、“有”而“无”的大融合,铸成多民族大通婚的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人口超过华人的所谓“世界超级大国”。

“有和无分”式的民族融合,是一种在民族文化本位主义观制约下的同化式融合,它强调“华夷之辨”。“以夏化夷”要求外来移民从发式、服饰、语言到文化、心理的本位化(汉化)和本土化,达到“有”而仍“有”,“和”仍有各自的独特性的多民族一体化、多语种本土化。中华民族就是在 “和”中有18个“分”着的语言(如汉族的粤、吴、闽、湘、赣、北方等9种),有13个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类型(如中原文化、巴蜀文化、粤台文化等)和55个民族成员的“有和无分”的文化认同中达到一体化的。

两种融合模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分和有无”模式旨在化解认同危机,寻求文化融合,建立民族共识和民族精神。“有和无分”模式则在保持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特点基础上,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中心与外围、同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有和无分”模式的民族融合所铸就的文化认同,使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保持强大内聚力和顽强生命力,历经磨难而生存延续下来,从而铸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尽管有许多外部民族成功地融入到汉族中,完成本土化演变,但不能不承认,中国人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中仍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华夷之辨”观和文化本位主义,这种“族类有别”、 “内外有防”的民族心理使中国人对“王化不及,车辙不通”的“四夷之民”有一种强烈的排斥性和防范性。中国自周代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