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学语言吗?

闫家莉闫家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高校火热招生之际,一则“西南交大语言学院本科新生报到率仅为30%”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据报道,这个成立于1999年的学院,当年是学校炙手可热的“名牌学院”,但最终却没有赢得学生的“芳心”。

学院成立那时,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宏观调控,高校不能盲目扩张。加之彼时语言类专业并不热,加上师资、生源等问题,语言学院没有办出成绩,不少地方院校的语言类专业于是处于半停滞状态。

而真正让语言学院失去光环的,是各大高校连续多年不断开办法语、德语等小语种专业,“外语热”使得很多外语类毕业生在求职时遭遇困局,人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小语种毕业生的“愁嫁”,让高校语言专业原本就惨淡的招生处境雪上加霜。

学院关门或转型,成了很多语言学院不得不考虑的出路。有的语言学院转型做语言培训,尝试另一种生存模式。而有的语言学院则尝试与所在大学其他学院联合培养本科生,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可以在本科学制内完成本科学位。

不管怎么转型,语言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语言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在意料之中了。

事实上,每年的语言专业大学毕业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大多从事着与自身专业不相关的职业。因为很多大学语言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使得很多学生毕业时除了掌握一门外语外,没有任何其他专业技能。所以,大学毕业生缺乏实用专业技能就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工作,只能与自身专业“告别”,从事着与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工作。

一些语言院系为了强化学生的实用技能,也尝试建立相关专业。“英语学院”里开设金融、信息管理等专业的“英式教育”;“日语学院”引进国外的商科专业……这些尝试不能说没有成效,但效果并不大,毕竟,学生喜欢的还是本专业的语言课程。

大学语言专业的“废朝”并非中国独有。国外很多语言类大学也遭受着“外语热”的冷遇。英国一所语言类大学甚至打算关门前,曾想以优惠的学费招徕学生,但收效不大。

国外语言类大学由于没有强大的专业优势,没有独特的学术水准,最终不得不关闭。中国的语言类大学应该引以为戒。我们的语言类大学,无论是普通本科,还是重点大学,在学科建设上都缺乏明显的优势。很多语言专业的学生,本科4年学下来,除了流利地说某种语言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专业技能。

上大学学语言,学生缺少用途紧迫感。很多语言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了语言专业后,并没有认识到语言是一种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应该是更好地运用它,而不是简单的外语发音。

要破解语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一方面,大学生要从高考入学开始就确定学习目标,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避免因一时兴趣选择语言专业;另一方面,语言专业学生应加强通用能力训练,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培养自身实用专业技能。

只有真正让语言专业培养出既会说又会干的大学生,才能实现大学生就业与市场需求的完美融合。这样,语言专业学生才能让就业市场上的招聘者“抢着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