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生支持公布成绩吗?
我大学在美国的公立系统里,这个学期学校为了给学生一个gpa 3.0的保证,让每个老师的给分都尽量宽松。于是,我遇到了给分最松的教授之一。期末考试试卷非常简单(简单到有些离谱),题目答起来非常容易,最后成绩出来都是满分5满分5这样。然而到了下学期,同样的考试形式内容,老师却给出了非常低的分数(因为要挑刺了)。同样一道题,可能因为表述上的不同,一个满分一个零分。这种巨大的评分尺度变化让学生非常不满,去找校长办公室反映情况,校长办公室答复是“这是你们的老师对你们的要求”,学生们抗议说我们对这些老师完全不了解,不知道他们过去给分的风格,因此无法要求他们按统一的标准来评阅我们的答题内容——其实只要给他们简单的答案,他们就都能给出满分的评价。 于是,有聪明的学生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需要知道自己答得如何,我们只需要知道同学间互相的评分结果就可以了!如果同学们的整体得分是C的话,我们就都打C;如果同学们给的平均分值是B+的话,我们就都打B+;无论老师给我们什么样的打分,我们都按照自己心中的标尺来定自己的分数。
这个方法真的有效!我亲眼看到有的学生明明试卷上答得很一般,但是因为有其他的同学给了很高的分,老师在复查的时候也就默许了。同样,我自己的答题内容其实有很多漏洞和错误,但是因为同学的评分普遍偏高,老师也就不愿去深究。虽然这个方法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得到理想的成绩,但它确实能保证大部分人得到一个比他们自己主观评估更好的成绩。 这个方法背后的逻辑其实是把评判的权力从老师手里转移到学生群体手中。
事实上,很多大学的评分标准都很模糊,给分给标化的过程有很大的主观因素。这时候,掌握评判权的大佬们(教授、系主任等等)就会利用这种模糊性给自己提供额外的便利—-比如给亲学生多加分,给不喜欢或者没关注过学生的老师打低分。而一旦拥有了这样的权利,就没有人能够担保权力的正确行使。
所以你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教育的评判标准一直都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我们这代人经历的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一直被诟病,但不得不承认,中国体制内的高考是最接近公平且相对公正的能力选拔方式之一了。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哪怕是在这样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制度下,仍然有大量可以被量化评估的内容被忽略掉。更多时候,考出高分意味着你做了大量高效的练习题,而做大量高效的练习题就意味着你能拿到一个好的绩点。一个好的绩点能否带来好的就业前景呢?这又是一个难以量化的衡量标准。 所以,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的教育体系,其核心还是要培养人的能力和素养。只不过不同的教育体制会有不同侧重的培养方向而已。